夏天裡,辛勤的郵差頂著大太陽在馬路上奔波送信好幾小時才能完成工作,由於經常往返各大樓管理室,一下出沁涼冷氣右一下子回到炎熱的戶外,總覺得全身疲憊、肩膀僵硬,頭重,以為感冒了,連吃了幾天感冒藥都不見好轉。直到某天難過得受不了,來看了中醫,才知道自己中暑了,而且是中了『陰暑』,不是感冒,」。
中醫將中暑分為陽暑、陰暑
- 陰暑
陰暑是指夏天避暑的方式不正確,例如從高溫處突然進入冷氣房、吃冰、冷飲等因素,使毛細孔、微血管急速收縮,造成正常應該透過汗孔汗水來排除暑氣、濕氣的功能失常, 本來流汗是非常有效的散熱方式,而濕度高會讓人體的汗水不易排出,讓我們更容易中暑。 而閉塞在體內,導致暑熱耗氣,出現怕冷、發熱、頭痛、肩頸僵硬、腹痛、腹瀉、胸悶、噁心、食慾不振等症狀。 景岳全書提出:"凡人之畏暑貪涼,不避寒氣,則或於深堂大廈,或於風地樹陰,或以乍熱乍寒之時,不謹衣被,以致寒邪襲於肌表,而病為發熱頭痛,無汗惡寒,身形拘急,肢體痠痛等證。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陰暑。
2.陽暑
陽暑則是指我們所熟知的中暑,指在無法散發熱量的環境中,造成身體的核心體溫升高超過40.5℃,同時中樞神經的功能出現障礙,有危及生命的狀況。 景岳全書提到:"陽暑者,乃因暑而受熱者也。凡以盛暑烈日之時,或於長途,或於田野,不辭勞苦,以致熱毒傷陰,而病為頭痛煩躁,肌體大熱,大渴大汗,脈浮氣喘,或無氣以動等證。此以暑月受熱,故名陽暑。"
長時間處在水分容易蒸發、流失的空間或狀態下,再加上沒有適時的補充適量水分以及鹽分;或者高溫溼熱,身體的熱量無法順利排出。 中暑的症狀,起初身體會覺得熱、皮膚乾躁發紅、心跳過快、呼吸過快、低血壓;情況繼續惡化時會發生熱的調節機能失效,身體體溫上升很高,無法流汗、頭痛、頭昏、噁心、嘔吐、視力障礙,多個器官衰竭、神智混亂、定向力變差、以及昏迷、抽筋。 如果無法判斷出病患是哪種狀況,立刻要做的事就是:把病患移到陰涼的地方,除去身上過多的、有束縛的衣物,用溫水擦拭或使用風扇幫助身體降溫、冷卻。注意不可讓病患喝冰水或全身浸泡冰水降溫,這會導致血管收縮、急救時無法電擊的困難。
中暑緩解這樣做
陽暑─刮痧
刮痧是從古至今留傳的緩解中暑症狀妙招, 遇到中暑時,通常會刮痧讓毛細孔打開,只要皮表有朱紅色的砂點出現即可發散體內閉塞的熱氣。或者用涼性藥膏塗抹頭部,獲得輕微緩解。 主要刮在膀胱經上,上可延風池穴往下順脊柱兩側向下刮,力道不宜太大,順向由上往下,由頸向肩膀外側,配合適量潤膚油或萬應膏輕刮,刮完後緩飲溫開水並在陰涼處稍作半小時的休息,中暑自然緩解許多,不失為居家保健妙方!
但若中的是「陰暑」,毛孔在緊閉的狀態下,怎麼刮都無法將熱氣刮出!
陰暑的處理方法
1.如中陰暑者,則不建議使用刮痧的方式,因為陰暑是寒邪閉塞體表導致。最好的緩解方式就是讓自己稍微「流汗」,並非只大量做運動幫助出汗,而是微發汗即可。
2.可稍微飲用能溫暖腸胃的紅糖薑來幫助發汗,並多多休息。
3.出現胸悶、噁心症狀時,可按壓內關穴;頭暈、頭痛悶脹者,建議適度按壓風池穴。
景岳全書提到預防中暑的養生之道:"夏月盛暑之時,必令身有微汗,此養身之道,最得時宜者也,若必使快然無汗,則未免陰勝於陽,多致疾矣。 " 貪涼導致吹太多冷氣空調和吃了太多生冷飲品都對身體原本的調溫機能造成傷害。
進出冷氣房或是溫差大於5度以上的地方時,最好隨身攜帶一件薄外套,以避免寒氣侵襲;在進入冷氣房前先到陰涼處稍待,再行入內,都有助預防因溫差過大、身體無法調節,所造成的不適感。飲食方面雖然天氣炎熱,但仍然不應過度食用冰塊、冰飲、刨冰,以及生冷、太過寒涼的生魚片、瓜果類食物。